李国培
律师
要分析是否构成非法行医罪或诈骗罪,需结合行为性质、法律构成要件逐一拆解:
一、是否构成非法行医罪
• 法律依据:《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行医罪。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非法行医”是指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从事医疗活动,包括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或者擅自开业从事诊疗活动。
• 行为分析:
你虽为中医类专业毕业,但未考取医师资格证,不具备“医生执业资格”。若存在以下情形可能涉嫌非法行医:
◦ 你为客人“建议吃小的中成药”,属于医疗行为中的用药指导;
◦ 客人称呼你“医生”时你未否认,可能使客人误认为你具备行医资格,进而接受你的“诊疗”建议(如检查建议、产品吃法调整等)。
但需注意,非法行医罪需达到“情节严重”(如造成就诊人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等),若未造成严重后果,可能不构成刑事犯罪,但可能涉及行政违法(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行政处罚)。
二、是否构成诈骗罪
•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 行为分析:
诈骗罪的核心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并“非法占有目的”。你虽未明确保证产品疗效,但客人因你“医学类”身份、未否认“医生”称呼而产生信任,进而购买10万余元产品。若你或公司存在以下情形可能涉嫌诈骗:
◦ 产品本身不具备宣称的功效,却通过你的“专业分析”“建议”等方式误导客人购买(虚构产品疗效或你的专业能力);
◦ 你明知产品无效,仍利用“准医生”身份促使客人购买,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但你提到“钱被公司和经销商收走”,若你仅为履行职务行为,主观上无非法占有故意,可能不直接构成诈骗罪,但公司或经销商若存在诈骗行为,需单独分析其责任。
总结与建议
1. 非法行医罪:若你的“用药建议”“诊疗类指导”行为被认定为非法行医,且情节严重(如造成客人健康损害、违法所得数额较大),可能涉嫌此罪;否则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2. 诈骗罪:关键在于是否存在“虚构事实骗取信任”及“非法占有目的”。若你仅是职务行为,无主观故意,一般不构成,但需关注公司或经销商的行为是否涉嫌诈骗。
建议尽快梳理以下证据:产品的功效说明、与客人的沟通记录(是否明确区分“保健建议”与“医疗行为”)、公司的经营模式等,以明确自身行为边界及责任。若客人要求退款,可优先通过民事协商或投诉(如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虚假宣传)解决,避免刑事风险扩大。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