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虹
法律执业者
器官捐献后并非 “立即使用” 或 “无限期保存、需要时再用”,而是需要在严格的时间窗口内,匹配到合适受体后尽快移植,核心取决于器官类型的 “耐受缺血时间” 和供受体匹配效率,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说明:
一、器官无法长期保存,必须在 “缺血耐受期” 内使用
不同器官对缺氧、缺血的耐受能力差异极大,医学上不存在 “长期储存器官” 的技术(目前低温保存是主流方式,而非冷冻),超过耐受时间后器官会因细胞坏死失去移植价值。常见器官的最长缺血耐受时间如下:
心脏:耐受时间最短,通常仅 4-6 小时。捐献后需立即用特殊灌注液(如 HTK 液)低温保存,并以最快速度转运到受体所在医院,一旦超过时间,心脏功能会不可逆损伤。
肝脏:耐受时间约 8-12 小时(常规低温保存),若采用 “机械灌注” 技术(模拟人体环境持续给肝脏供氧供血),可延长至 12-24 小时,但仍需在 1 天内完成移植。
肾脏:耐受时间相对较长,低温保存下约 24-36 小时,部分情况下可延长至 48 小时,是目前保存时间最久的实体器官之一。
肺脏:耐受时间约 4-6 小时(常规低温保存),机械灌注技术可延长至 8-12 小时,对转运速度和保存条件要求极高。
胰腺:耐受时间约 12-24 小时,常用于胰岛移植或联合肾脏移植,保存条件需严格控制温度和 pH 值。
二、器官使用的核心逻辑:“先匹配,再移植”,而非 “盲目立即用”
器官捐献后,并非直接找任意患者移植,而是需通过国家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如中国的 COTRS) 进行科学匹配,匹配优先级包括:
医学匹配:血型(如 AB 型受体可接受 AB 型供体,O 型供体可给所有血型)、组织相容性(HLA 匹配,降低术后排斥风险)、器官大小(如儿童受体需匹配较小器官);
病情紧急程度:终末期器官衰竭且病情危重的患者(如等待心脏移植的重症心衰患者)会优先匹配;
等待时间:在医学匹配和紧急程度相近时,等待时间更长的患者优先获得机会。
这个匹配过程通常在数小时内完成(如心脏、肺脏因耐受时间短,匹配会 “秒级响应”),匹配成功后才会启动器官转运和移植手术 —— 也就是说,“使用时机” 是 “匹配成功后,在耐受期内尽快启动”,而非 “捐献后立即用(可能无合适受体)” 或 “存着等需要(超过时间器官报废)”。
三、特殊情况:捐献前已 “预匹配”
在部分特殊场景下(如亲属间活体器官捐献,或 “捐献者生前已明确意愿,且恰好有等待名单内的高度匹配患者”),器官捐献前已基本确定受体,此时捐献后会 “立即转运、快速移植”,最大限度压缩缺血时间(如亲属活体肾移植,捐献手术和移植手术常安排在同一医院的相邻手术室,器官取出后 1 小时内即可植入受体)。
但这种 “预匹配” 仅适用于活体捐献或极巧合的 deceased 捐献(遗体器官捐献),多数情况下仍需依赖分配系统在耐受期内完成匹配。
综上,器官捐献后的 “使用逻辑” 是:先通过分配系统匹配合适受体,再在器官的缺血耐受期内尽快完成移植—— 既不能 “捐献后立即盲目使用”(无合适受体时器官会浪费),也不能 “长期保存待需”(超过耐受时间器官失效),核心是 “匹配效率” 与 “时间窗口” 的平衡。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