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不好的事情都“堆积”在一起发生,企业也一样。前段时间的如家酒店是这样,这段时间欣泰电气也是这样。原本就深陷IPO涉嫌虚增利润漩涡的欣泰电气,最近再次遇上了麻烦事儿了,到底是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欣泰电气麻烦不断仍遭私募举牌 IPO涉虚增利润年报被非标
4月25日晚间,欣泰电气发布了2015年年报,但该年报中却有逾1.57亿元的应收账款及其它应收款无法被审计机构表示意见,这一数字是公司去年净利润586.24万元的近27倍。
去年7月,欣泰电气被监管层立案调查时,即被怀疑或是因IPO阶段涉嫌虚增利润。此后的11月,公司发布公告,自认此前连续四年虚构收回应收账款4.69亿,影响利润累计2000多万。
一位接近上市公司的知情人士对此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述情况与公司特有的经营模式有关,但所有资金都已在追回。对于是否会退市,上述知情人士持积极态度,“会计差错调整完后,利润还是正值,没达到退市要求”。
或许正因此,知名私募创势翔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创势翔”)在近期连续举牌欣泰电气,持股比例升至10%,“豪赌”壳资源。
连遭知名私募举牌
虽然欣泰电气的财务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其仍然在近期遭到阳光私募创势翔的连续举牌。
就在欣泰电气发布去年年报的前两个交易日,其发布简式权益变动书表示,创势翔在3月30日至4月20日期间,通过旗下管理的多个信托产品多次增持公司股票856.4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此前的3月份,创势翔同样连续增持欣泰电气5.008%的股权。至此,创势翔经过连续强势举牌,持有欣泰电气10%股权,占据公司第二大股东席位。
以节能型输变电设备制造为主营业务的欣泰电气,多年来业务一直不温不火,上市后更连续两年出现净利下滑,加之深陷被立案调查风波,创势翔连续举牌的举动,无不昭示着其对欣泰电气作为“壳资源”的预期。
事实也正是如此。创势翔研究总监钟志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创势翔2016年展望之一便是布局小市值壳股票,这一展望也以巨幅图片出现在其官方网站上。
钟志峰表示,创势翔关注小市值壳公司的原因及逻辑,在于去年股市经过深度调整后,PE、险资纷纷举牌上市公司,均取得了相对较大的收益。同时,在注册制推迟,战兴板推进预期不明的情况下,市场对壳公司的需求再度出现。
钟志峰称,创势翔作为最早关注壳公司小市值股票的私募之一,通过资产重组、借壳上市等方式完成新兴产业的注入,也有利于国家宏观层面对资源配置的大方向。
“因此,我们当时按照A股市值排序,在剔除ST股后,选中了市值还不足20亿元的欣泰电气,它当时是选中的市值最低的公司之一。我们也看到其遭到调查的消息了,还特意找来了资料看,不过最后分析评估,同时结合律师的意见,认为其不会退市。”钟志峰说。
与钟志峰同样乐观的,还有上述知情人士。上述知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在进行会计差错调整完后,相应利润仍然为正值,由此其认为这并未达到创业板退市要求。
“虽然公司是否会退市还有待监管层的最终决定,但目前我对这一事件的判定持积极态度。”上述知情人士说。(21世纪经济报)
中国私募基金发展三大路径
私募是我们常听说的经济术语,但却有很多人不知道私募的真正内涵。实际上,
私募是相对于公募而言,是指向小规模数量合格投资者(通常35个以下)出售股票,此方式可以免除如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注册程序。投资者要签署一份投资书声明,购买目的是投资而不是为了再次出售。
但今天,猎律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路径。主要为以下三种:
股权分置改革为私募股权基金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股权分置改革是政府的既定目标。改革结束后,我国股票市场可流通的股票数量将是改革之前的3~4倍。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也将比全流通之前简单得多。
敌意收购(hostile acquisition)的压力也将迫使现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加密切地与股东合作,以避免被收购的被动局面出现。此外,股票全流通后,为达到产业扩张的目的,上市公司之间的相互收购也将变得容易且更有经济效率改善的意义。
通常上市公司不论何种形式的收购,都会给其财务结构带来较大的影响,并导致股票价格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私募基金的投资模式带来变化。其中有些私募基金可能专注于这样的业务,由普遍投机性私募基金转变为专业化从事上市公司并购甚至产业并购的合作伙伴性基金(M&A Fund)。
这种收购基金正是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为数庞大的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中的一种。以在我国多有斩获的美国凯雷集团为例,该公司自有资金约为80亿美元,而投资带动的资金可达800亿美元,比我国A股市场全部私募基金的总数还要多。
强大的资金优势、政治优势和全球资本上谙熟的人脉关系,对一些并购项目基本上可以进行一些外科手术式的操作,即整体收购,不用十分费力地拿到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获取超过30%的年收益率。此外,在内地非常活跃的房地产投资商凯德置地(capitaland),其母公司则是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大型房地产商嘉德置地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这些国际投资机构,以全球化的金融眼光来看待机会,巧妙地组合资产,进行跨国金融市场套利。
在国际私募股权基金迅速发展的状况下,我国的私募基金行业的政策限制,将逐渐变得宽松。以当前我国证券市场规模,有3亿元左右人民币自有资产的私募基金可以向这个方向摸索,通过3倍的杠杆比例,带动10亿元左右的投资。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国际并购基金的商业模式,争取寻找跨国金融市场套利的机会。
纯投机型的私募基金将向对冲基金的方向转变
随着上市公司股票全流通的实现,上市公司的股票数量将增加数倍,极大地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加上证券监管严格程度的增加,单个的机构投资者很难像以前一样利用资金和信息优势,获取超额的利润。
此外,由于价值投资理念的逐步被人们认识,通过合谋锁定股票数量,从而推高股价的操作方式变得越来越多风险。
由于股票数量的增加,以及单一机构持有股票引起的要约收购披露义务,使得单一股票中的投资者呈现一种类似于垄断竞争或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单一的机构很难具有绝对优势。
最后,将来股票市场有了做空机制以后,股票价格更具有易变性,方向更难确定。因此,单纯的锁定价格并且推动价格上涨的盈利模式需要改写。
由于上述三个原因,对于单纯从事股票买卖的投资机构,只能遵循有效市场理论的指导,对价格的瞬时偏离进行适当的投机。然而,在一个逐渐成熟的二级市场上,价格非理性波动所出现的套利机会时间十分短暂,并且股票数量的增加和持仓品种的增加,私募基金经理通过个人盯盘的方式也将变得不适用。
因为基金经理受个人体能和智力的影响,在瞬时的价格波动中,难以很快判断投资机会。因此,通过编制计算机模型和程序,并且将交易指令嵌入到这种程序中,成为私募基金管理资产的最佳方式。
所不同的是,在交易指令嵌入程序时,基金经理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预期收益率和与其风险承担系数。当基金管理人对自己所管理的资金的风险偏好有完全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投资策略时,市场机制的最佳配置资源的功能才得以体现。
这种方法是西方大型金融市场投资中最常见的手段之一,而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其用途逐渐成熟。比如上市公司宝钢权证,就完全可以用计算机设定的模型进行交易,其控制交易风险的能力远远高于交易员(操盘手)的瞬时决策。
这种私募基金实际上最后将演变成为比较典型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目前国内已经有声称为对冲基金的投资机构,但是其网站显示,其设计的产品还显得偏于狭窄,难以与当前的市场状况相匹配。从事对冲投资的机构,对资产的规模不受限制,最主要的是开发有效的风险控制和转移技术。
具有创投背景的私募基金可转型为风险投资基金
上个世纪末,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全国各地成立了不少风险投资机构。由于当时纯粹意义的风险投资环境并不十分成熟,而股票市场火爆,不少风险投资公司将一部分投资转向二级市场的股票,有的后来变成了主要在二级市场投资的机构投资者。
但是随着我国证券主板市场逐步完善,以及外资风险投资公司在风险投资领域的成功的示范效应,这些机构有可能重新被激起参与风险投资的兴趣。同时,由于其有参与二级市场的经验,其投资的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的主业很有可能是其风险投资项目的重要依据。
而股权分置改革和证券主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要求的增加,上市公司必须实实在在考虑其并购的项目能够为其经营业绩加分,而不同于过去市场中单纯的为制造题材的收购。
这种条件下,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被投资项目的创业者、以及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者,可能得到多赢局面。虽然这种模式对于风险投资公司来说有内幕交易的嫌疑,但是以现行国内的法律体系和执法空间,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上述这种投资模式,可以成为一部分有创业投资经验和背景的私募基金探讨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我国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一直是风险投资机构掘金的领域。据安永公司的统计,2004年,我国完成的风险投资金额已经达到12.7亿美元,而在2002年,这个数据只有4.18亿美元。其中外资已经成为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比较而言,外资在项目选择和退出机制上更具有优势。比如高盛对蒙牛的投资,以及凯雷集团对携程网的投资。这样的盈利模式是我国具有风险投资经验和背景的私募基金所必须关注的。一般从事该类业务的投资者,应当具有5000万元以上人民币资产。通过制定合理的资产组合,从事跨市场套利。
私募最早于1976年起源于美国,而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进入我国,开始慢慢发展,经过了以上三个路径,我国私募行业的发展已经步入良性轨道,但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将面临巨大的退出及回报压力。我国私募也同样面临一些困境,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私募能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