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速递175亿借壳成功,带您了解借壳上市现状

时间:2016-10-29 09:04:00 来源:黄吉
收藏
0条回复

继更名圆通速递后,大杨创世正式成为了历史,而圆通速递也因借壳登陆A股市场,荣获了“快递第一股”的头衔。伴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上市融资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借壳上市是规模较小的公司通过有资格上市的公司进行上市的一种上市形式,在证券市场上,借壳上市是公司经常使用实现上市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

 

圆通速递175亿借壳成功,首发三季报净利同比增九成

 

继更名圆通速递后,大杨创世正式成为了历史,而圆通速递也因借壳登陆A股市场,荣获了“快递第一股”的头衔。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借壳成功后,圆通速递于2016年10月26日首次发布了上市来的第一份业绩公告。

 

据圆通速递2016年三季报显示,公司2016年1月份至9月份实现营业收入113.95亿元,同比增长43.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76亿元,同比增长90.74%。公司称“营业收入增长主要由于业务量增长所致”。

 

成功借壳上市

 

2016年10月20日,随着上证所9点30分的一声鸣锣,圆通速递正式宣告登陆A股。从2016年1月16日首次披露借壳方案到成功登陆A股,圆通速递用时仅仅9个月。

 

根据重组方案,大杨创世拟将全部资产与负债出售给蛟龙集团、云锋新创,同时向圆通速递全体股东非公开发行合计22.67亿股,收购圆通速递100%股权,作价175亿元。交易实施后,圆通速递的控股股东蛟龙集团将成为大杨创世的控股股东,圆通速递的实际控制人喻会蛟、张小娟夫妇将成为大杨创世的实际控制人。

 

公开资料显示,圆通速递的总股本为28.21亿股,实际控制人为喻渭蛟、张小娟夫妇,根据公司公告前十大股东明细,两人直接及间接持有圆通速递62.7%的股份。

 

据了解,圆通速递2013年至2015年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1.49%、16.79%和13.32%,呈下降趋势。在此情况下,公司利润增长主要来源于业务总量的增加。据统计,最近三年全国规模以上的快递业务总量增速分别为62%、52%及48%,增速逐步放缓。但预测期内圆通速递的利润未出现下降趋势,反而不断上升,交易对方承诺圆通速递未来三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1亿元、13.33亿元、15.5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圆通速递成功借壳上市后,公司发布的首份三季报业绩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76亿元的成绩,暂居交通运输行业净利润榜首。《证券日报》记者据同花顺统计数据梳理,目前发布三季报的20家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中,有11家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亿元以上,其中,圆通速递以9.76亿元的业绩暂居首位。

 

快递板块加快上市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继圆通借壳大杨创世获批后,其它快递公司借壳上市的进程明显提速,如顺丰控股借壳鼎泰新材事项也于日前获得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审核有条件通过。另外,艾迪西10月18日公告,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将于近日召开工作会议,审核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公司股票于10月18日开市起临时停牌。此外,中通也已赴美展开路演。

 

中原证券分析认为,国内快递一线企业纷纷登陆资本市场,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整个国内快递业未来发展前景被市场看好。数据显示,从2011年开始,快递行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全国快递业务量以50%以上的增速增长。从2007年至2015年的8年间,全国快递业务量年复合增速42.7%,快递业务收入规模年复合增速29.9%。2016年上半年快递业务量达到133亿件,同比增长57%;业务收入达到1714.7亿元,同比增长43.4%。2016年全国快递业务量月度数据同比增速又重新回复到50%以上的水平。

 

国金证券分析师苏宝亮认为,随着全国宏观经济增速换挡,快递行业的发展增速也逐步放缓,2015年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速已降到50%以下。但快递物流行业具有较强的消费属性,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以快递为代表之一的新经济仍表现出较强的活力,表现出一定的抗周期性。“十三五”期间,全国快递业务收入规模增速有望保持在30%以上,到2020年快递业务量超过1000亿件,收入规模超过8000亿元,真正成就万亿级海量市场。

 

从基本面来看,快递行业有较高的景气度,10月18日,国家邮政局公布9月份邮政行业运行情况。其中,全国快递业务收入实现360.2亿元,同比增长50.2%;业务量实现28.3亿件,同比增长47.7%。长江证券表示,随着双十一等的到来,四季度行业将再迎传统销售旺季。另外,叠加快递标的过会预期高等因素,快递板块有望继续获得超额收益。

 

在快递公司争相恐后的上市之举背后,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快递业的格局,兼并重组、优胜劣汰还会继续进行下去,快递公司之间的竞争会由价格竞争向服务竞争转型,由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转型,并由单纯的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转型。(证券日报)

 

借壳上市市场现状分析

 

当然,“壳”资源既然很稀有,而且属于非常紧俏的资产,所以选择优质、合适的“壳”资源非常必要。根据近几年借壳上市成功案例的分析,一般比较优质的“壳”资源有以下几种特征:

 

1、借壳前壳资源的总市值不能高于30亿元

 

借壳上市虽然是借助其“壳”资源进行上市融资,扩大生产,但是其首要条件还是获取市值较低的“壳”资源。在今年的证券市场上,没有一家上市企业标的超过30亿元,这一宗旨已经不胫而走。

 

2、选择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作为大股东,且股权相对分散

 

如果是国企,则会因为其身份背景的特殊性需要大量审核和资质认定,平白无故增加各种无关程序。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尤其是在中国,一般大型国有企业股东占股比例较高,不利于借壳方投入资金发展企业。所以很明显,大股东为民企和个人是最好的选择。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证券市场管理体制都是随着国民经济所处的不同的成长阶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宏观经济组成单元的微观经济企业,其管理模式也必然随着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而变革。借壳上市监管作为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透明与发展的最终目的便是要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也就是说,某个时段开发的市场透明化,其结构与功能需要适应某个时段的借壳上市模式。

 

3、子公司股权的转让及计提减值资产

 

一般情况下,只有这种情况才能成功的实现集团公司的借壳上市。借壳上市的一般动作是:借壳方通过资产清除和重置,利用低成本的“壳”资源进行。利用资产的差额来发行集团公司的股票,并实现增值。所以原来公司通过转让子公司的股权和计提减值资产能够成功避免这一问题,让企业利润最大化。

 

4、政府补贴、政府拨款等

 

试想,如果壳资源仍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和发展,那么其资源本身缺少经济主动权,怎么能够很轻易的脱离资金支持发展自己。

 

借壳上市的法律风险解析

 

借壳上市与IPO上市都是企业上市的渠道,如果将IPO比喻为直行,借壳上市好比是绕道而行。沪深两市有很多借壳上市成功的经典范例,不少绩差的壳公司通过借壳,转变经营思路,扩大了经营规模,活跃了资本市场。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在一些借壳上市的案例中也暴露出很多风险。

 

首先,对于壳公司而言,他们放弃控制权接受重组,往往是因为其经营出现严重问题且自身无力扭转,亟需保住壳资源,所以在谈判过程中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让壳方在提供资料时,出于提高价格和促成交易的原因,选择性的提供,甚至不提供对自身不利的资料,给交易本身带来极大的风险,甚至对未来上市埋下潜在的隐患。

 

其次,在方案设计和交易过程中,如果未能多方面考虑,充分利用会计、税务等相关政策准则,可能会无形中提高交易成本,给借壳方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如在借壳上市时,可采用四种会计核算方法,分别是权益结合法、购买法、反向购买法、权益性交易,在实际案例中,多存在未能合理选择核算方法而造成交易成本过大,增加日后经营和财务压力的现象。

 

再次,实现借壳上市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如何借助上市扩大公司规模,提升公司价值才是终极目标。这使得将让壳公司和借壳公司整合在一起成为上市后的重要任务。让壳方和借壳方长久以来拥有不同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甚至是沟通方式,如果忽视了并购之后的整合,简单的合二为一可能造成不可避免的冲突。同时,如果壳公司继续维持原有的经营方法,不仅不能给借壳方带来预期的收益,甚至会背上沉重的负担。

 

最后,通过借壳上市所注入的优质资产可能受政策变化、所处行业周期性因素或自身经营能力等的影响,失去了对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则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会出现一定风险。如果未达到《证券法》规定的再融资的业绩条件,则不能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也就失去了借壳上市再融资的目的。

 

公司提高资本实力、扩大生产规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当企业想要进一步进行融资时,上市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由于公司上市有很多限制条件,借壳上市成为很多规模较小公司的选择。实际上,借壳上市是一种上市公司的企业并购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很多公司了完成上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