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小微企业的隐性负债

时间:2017-05-11 09:07:00 来源:赵磊
收藏
0条回复

隐债问题是小微企业信贷中最为普遍的风险引致根源。在风险恶劣程度排行榜中仅次于恶意信贷欺诈。同时隐债问题又是大多数风险形成的必经问题,所以以隐性负债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企业信用风险成为了同业常识性认知与共识。从这个角度讲,隐性负债问题就成为了小微企业信贷风控的根源性问题。那么,如何识别小微企业的隐性负债?

 

一、隐性负债的识别与评估

 

小微企业隐性负债类型丰富、路径多元,需要对个案进行具体分析。贷者解决隐性负债问题也分三步:识别、评估、应对。

 

第一、识别隐性负债,变隐性负债为显性负债

 

小微信贷的总体方法论是交叉验证与逻辑检验,隐债识别的套路也不例外。简单讲就是,通过不同渠道的数据与信息的交叉检验,找出疑点,通过逻辑检验加以证实或证伪。

 

1、封闭期限的权益检验法。常见的做法是设定封闭期限,2-3年,核实期间经营利润,结合资产形成时间,做期限内的封闭权益检验。如果利润累积和显性负债增量之和不足以支撑资产增加,说明另有负债资金进入经营系统,并且企业家加以隐瞒。

 

2、大额资金流向追踪法。关注企业经营性与融资性大额资金的具体流动方向,辅之以实控人和财务主管的具体访谈,判断企业是否有资金用于隐性负债的偿还或者调头。

 

3、银行流水筛查法。详细检查企业主要账号以及实控人个人账号的银行流水。挖掘类似下款、倒贷、还款、付息行为的流水痕迹作为疑点。以疑点为线索半访半诈式的探其究竟。

 

4、经营利润去向筛查法。估测企业近两年的经营利润,结合新增资产与负债情况,询问经营利润的主要流向。

 

5、倒贷放款拖延测试法。有些企业贷款到期,不能按时偿还本金,形成展期和逾期。应该严格要求企业进行倒贷,尤其是自行安排资金倒贷,一则可以考察企业家的再融资能力;二则可以判断企业被抽贷后的资金情况。

 

6、财务部门现场观察法。对于财务人员尤其是财务经理流动频繁、财务人员尤其出纳超员配置、内账会计出纳工作台历与计划等可疑现象、敏感财务资料与账套保密、特殊计算机拒绝访问等诸多现场疑点,尽调人员应敏感对待,深入分析。

 

7、索取资产原始凭证与证照筛查法。要求提供企业与个人主要资产的原始凭证与证照,如果企业不能快速顺利提供,可能是用于其他隐瞒融资中,不能提供。

 

第二、客观评估隐性负债的类型、性质与规模

 

隐债问题是小微企业的融资中的常态问题。必须客观对待,极左的忽视与极右的担忧都是不可取的。前述方法解决了隐债有没有的问题,还要解决有多少、危害多大的问题。

 

1、依据投资规模结合经营利润评估隐性负债规模。如果客户近期内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那么可以依据投资规模、自有资金与公开的借贷资金进行推算,客户往往夸大自有资金占比而掩盖隐性负债。

 

2、依据利息数量与高低评估隐性负债规模与性质。企业如果公开的负债中有较高利息的负债,那么可以推知其可能还存在没有公开的低于此利息的负债。此外通过验证流水中类似付息或者等额还款的支出可以变隐债为显债,并可直接计算其规模。

 

3、依据资金紧张程度评估隐性负债类型与性质。依据客户借款态度以及得到贷款支付去向与速度,反推客户的资金紧张程度。如果客户资金非常紧张,得到贷款后迅速支付,并有类似付息或者还本的迹象。可以推测其隐性负债的存在。

 

4、依据行业特征和相似的经营逻辑评估隐性负债类型与规模。一般小微金融机构如果进行行业性营销的话,也会对经营状况相近的企业给予相似的授信政策。这种属于商业信用性质的负债,可以按照套路式经营逻辑加以推知。上游向下游授信可以扩大销售,上游向下游集资可以锁定渠道客户同时解决备货资金的问题。

 

二、隐性负债问题的信贷危害本质与应对策略

 

贷者解决隐性负债问题的第三步,如何应对隐性负债问题?

 

第一、隐性负债问题的信贷危害本质

 

隐债问题会对信贷机构产生两类伤害:第一类是因错判良性隐债为恶性隐债(误杀)减少收入;第二类因错判恶性隐债为良性隐债(漏判)产生风险损失。所以,隐债之信贷伤害问题的本质上是小微金融机构风控能力的强弱问题。

 

第二、小微信贷中隐债问题的系统性应对策略

 

尽管隐债问题是大多数信贷风险损失关键因素,但是大多数风险损失并非产生于第一次授信合作。而是因为过程中对隐债问题的忽视以及对隐债造成危机演进跟踪不及时,淡化了风险意识,错失了离场的时机。因此,小微金融机构需要构建针对隐债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1、初次授信与客户考察期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客户经营能力的掌握程度,制定初次授信与客户考察期的应对策略:

 

(1)根据对客户经营能力的掌握程度可以划分为:初识阶段、熟识阶段、良性动态跟踪阶段、预警阶段、离场或是劣化动态监控阶段。通常从初识到熟识阶段就是要解决关于经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负债情况自然是企业经营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则上应该要求在第二次授信前,完成客户从初识到熟识的转化,这一阶段可称之为客户考察期。

 

(2)客户考察期内,信贷机构必须要完成隐债深挖、排除工作,结合尽调、放款后首月回访、中期回访以及还本前回访。如果在这一周期内,尚不能完成上述初熟转化,说明风控尽调工作的不彻底。同时客户考察期也必须完成客户教育工作,其中包括对诚信、公开态度的教育。要求客户逐渐开放全部经营信息,以便能够达成深度合作,获得更大的金融支持。客户考察期的风控关键词:谨慎授信、存疑跟踪、证实或证伪、诚信公开教育、化初识为熟知。

 

2、中长期授信与良性动态监控期的应对策略

 

一旦客户的经营基本面因经营变动发生劣化,这就意味着良性动态监控期结束,进入了预警离场(劣化动态监控期)阶段。

 

(1)小微企业的中长期,一般是1到2年,授信并非意味着长期都有信贷余额,从非银行信贷机构角度讲,是根据企业经营能力情况设定授信上限,如果每次申请前,尽调未发现企业经营有较大变化,则可以在中长期授信额度之内,满足企业实际借款需求。如果尽职调查发现企业经营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企业不符合原有授信条件,则中长期授信额度失效。

 

(2)良性动态监控期是指熟识阶段以后借贷双方紧密合作阶段。因经营信息的对称程度较高,信贷机构与小微企业可以形成稳定的“伙伴金融”关系,在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给予深度、灵活的信贷支持。信贷机构只有通过深化借贷客户关系锁定相当规模的优质小微企业,其经营可持续性才能得以体现。

 

3、预警与离场阶段的应对策略

 

预警与离场阶段也可称为劣化动态监控期。主要只是企业经营状况有明显下滑趋势,可能会影响到信贷安全。纵然只是可能,也意味着预警离场阶段的到来,可能企业渡过危机期经营好转,也可能劣化愈演愈烈。此阶段要求风控团队深入企业经营层面,预判潜在危机与风险,细化预警指标与参数,动态监控,及时制定与果断执行离场决策。预警指标参数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可以是负债率、新增负债、大额应收回款顺利否,也可以是新增投资的盈利能力、呆滞库存去化速度等等不一而足。总体原则是要求紧密结合企业经营实情与信贷安全边界因素综合考虑。

 

总之,要认识到单纯分析隐形负债是很难,同时更多要着眼于企业当下真实的盈亏状况,通过对行业及企业本身经营现状的理解,对比隐形负债的各种可能及规模进行分析,从而对风险进行评价。大多数隐性负债引发的信贷风险,只是因为企业家维持企业持续存活的理性选择,最后事与愿违,对风控能力较弱的信贷机构造成了事实上的伤害。这与其他行业的能力竞争并无本质差异。风控能力是小微信贷的关键成功因素已被理论与实践双重证实。如果说离场问题是风控的核心性问题,那么隐债问题就是风控的根源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