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加多宝公司和王老吉公司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纠纷案公开宣判,判决两家公司共享“红罐王老吉凉茶”包装装潢的权益,并对判决结果进行了详尽说理。对此,社会各界普遍称赞该判决“有智慧”,有助于民族品牌做大做强,彰显了公平正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要求,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坚决反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不断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回应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新期待。
健全防范冤假错案机制、严格规范减假暂、完善执法司法制度、深化司法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机关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
今年4月,上海市大桥派出所内,一名男子躺在地上,声称自己被警察打伤,引起数十名群众聚集围观。警方拿出执法记录仪现场播放录像——该男子推搡、踢踹民警,而民警未作出任何不规范行为。事件最终得到妥善解决。
如今,民警带着执法记录仪外出执法办案已成为常态,全程录音录像,有效规范执法办案行为。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政法机关深入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行为标准化、执法管理系统化、执法流程信息化,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出轨、个人寻租的机会。
各级公安机关认真贯彻《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大力开展执法办案场所规范化改造,探索建立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为一线执法单位配备专兼职法制员,全面实行“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卷宗网上生成、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执法档案网上形成”的执法办案新机制,从源头保障规范文明执法。
检察机关全面推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搭建起一个四级检察院纵向贯通、横向集成、资源共享的执法办案平台,将执法规范的“软约束”变成网络运行的“硬要求”。法院系统全面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案例指导制度,加快司法解释的修订出台,有效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公开是最好的监督。政法机关以改革为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着力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构建起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以公开倒逼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最高法推进审判流程公开、庭审活动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四大平台建设,自2016年7月起,最高法所有公开开庭的案件,原则上全部网络直播,各级法院直播庭审超60万次,观看量超20亿人次。中国裁判文书网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网,已累计公开裁判文书超3247万篇,总访问量突破百亿人次。
严格减假暂防止司法腐败
最近,北京法院发布刑事裁定书,将王素毅从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二十年一个月。王素毅成为十八大后落马高官中,首个获减刑之人。由于司法机关及时公开王素毅减刑案,从立案公告到裁判文书均发布网上,社会舆论普遍对其减刑无异议。
通过多次违法减刑,被判刑15年的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张海关押6年就出狱了;造成国家巨大损失的广东省江门市原常务副市长林崇中被判刑10年,因患高血压被保外就医“当庭释放”……曾经,一些“以权赎身”、“提钱出狱”的案例时有发生,对司法公信造成严重冲击。
2014年1月,中央政法委出台《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 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指导意见》,明确从严把握实体条件、完善监督制约程序规定、从严惩处腐败行为。
全国监狱系统通过建章立制、加强执法监督、深化狱务公开、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严格规范减假暂工作。北京、江苏、四川等地监狱实行“谁承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执法办案质量终身责任制。
按照司法部部署,各地监狱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减假暂案件进行全面倒查,严肃查处监狱执法中出现的违法违纪案件。据统计,2014年以来,全国监狱系统年均办理减假暂案件60万余起,没有发生重大违法违纪问题。
为杜绝高墙内的暗箱操作,最高法、最高检相继出台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司法解释,明确具有“因罪犯有立功表现或重大立功表现拟提请减刑”“被报请减刑、假释罪犯系‘三类罪犯’”等情形的,检察机关一律调查核实,法院必须开庭审理。
最高法于2015年2月开通全国法院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信息网,明确除依法不公开的案件外,减假暂案立案信息、裁判文书一律上网公示,公开开庭审理的,在规定时间内上网发布公告,并上传部分庭审视频。
依法纠正和防范冤假错案
“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无罪,本判决为终审判决。”去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第一审判庭内,法槌落下,发生于21年前的聂树斌案沉冤昭雪。
呼格案、张氏叔侄案、陈满案……十八大以来,政法机关以极大的勇气,依法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截至去年年底,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重大刑事冤假错案34起,有力提振了全社会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一个冤假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99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中央政法委出台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分别出台相关意见,通过建立完善机制,在执法办案各环节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全力防范冤假错案。
实践中,公安机关推行讯问全程录音录像,浙江、江西等地率先取消破案数等不科学、不合理的考评指标,避免民警受压力而刑讯逼供、办错案假案。检察机关对重特大刑事案件提前介入侦���、引导取证,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不合法的取证行为,坚决排除非法证据。法院严格执行法定证明标准,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坚持疑罪从无,将冤假错案堵在司法审判的大门之外。
冤假错案与非法证据密切相关。今年6月,“两高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为从源头上杜绝非法证据的产生提供了制度保证。
为发挥律师在防范冤假错案中的作用,“两高三部”出台《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规定》,公检法纷纷出台与律师建立良性互动的文件,保障律师依法充分行使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以及在庭审中发问、质证、辩论等诉讼权利。
久押不决案件,严重侵犯在押人员合法权益,损害司法公正。为此,中央政法委下发专项清理指导意见,中央政法各单位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摸清底数、逐案清理。最高检持续推进久押不决案件专项清理,2013年核查出的羁押3年以上未结案的4459人,到去年年底已全部清理纠正完毕。
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待
8月5日清晨,77名涉嫌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从斐济被押解回国,标志着我国首次从大洋洲大批量押解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成功回国。
电信网络诈骗持续高发,群众深恶痛绝。政法机关重拳出击,2016年以来,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1.9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8万余名。今年上半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数、群众财产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12.3%和30.8%。
十八大以来,各级政法机关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新期待,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
公安机关开展为期3年的清理整顿工作,至今年4月底,清理重复户口306.7万个,纠正登记项目差错1101万项,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重号由171万人减至8人。于去年7月启动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工作,为补办丢失身份证、换领到期身份证而不远千里奔赴老家的现象得以终结。
曾经环境污染没人管、国有资产流失无人问等情况较为普遍。2015年7月,最高检开展为期两年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9053件,改革得到社会各界普遍欢迎。如今,通过修改民诉法和行诉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已正式建立。
为解决立案难、执行难这两个长期困扰群众的难题,法院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在法院受案数大幅增长的情况下,95%的案件当场立案;全国法院向执行难全面宣战,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加强联合惩戒力度,累计公开失信被执行人信息749万人次,超百万被执行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义务。
针对违规违法鉴定、“天价鉴定费”问题,司法行政机关加强监管工作,严格准入门槛,不符合条件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一律注销登记,去年有132个鉴定机构、4400多鉴定人被注销登记,鉴定质量稳步提升。
政法机关持之以恒地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力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