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考改革必须“教考招”联动

时间:2017-10-23 11:20:00 来源:经济日报
收藏
0条回复

10月22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第六场集体采访,主题为“教育综合改革”。邀请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虞丽娟、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黄俊琼六位党的十九大代表接受记者采访。

今年率先实施新高考改革,让上海成为了焦点。虞丽娟代表说,上海实施“两依据、一参考”新的高考评价模式,依据统一高考成绩3门课,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6门课选3门课,同时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极探索分类选拔、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她认为,高考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教、考、招缺一不可,上海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就是2014年与教育综合改革同步启动的。

李希贵代表所在的北京市十一学校也是高考改革试点单位。他分享了一个数据:“十一学校今年9月份开学,全校4359名学生,就有4359张课表,每一个学生通过学校开发的268个学科课程、30个综合课程和70个职业考核课程,形成了不一样的学习路径和成长路径。”通过试点改革,今年高考学生填报的志愿,第一专业涉及80%的大学专业领域,而五年前,大概有80%的学生聚焦在20%的热门专业。

中国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的时代。李希贵代表认为,“内部装修”,最重要的是在课程体系上允许学生选择,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因为在建设一个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路上,特别需要那些在某一些领域有个性、有专业甚至痴迷于这个方向的青年。

高中学生逐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路,大学能不能接得住?虞丽娟代表说,改革中,高中教育教学和大学招录工作、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有机衔接。

“在高中阶段,我们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此来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虞丽娟代表说,要进一步扩大大学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比如,根据考生考试科目的选择,大学就应组织设置相应的专业组,供学生选择。在上海的改革方案中,设置了24个院校专业组,比较好地保障了学生的选择,同时也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不久前,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对此,刘炯天代表认为,“双一流”不是用来说的,而是要用来干的。进入名单并不意味着已经是一流大学,而是强调向“双一流”的方向努力建设。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把我国由教育大国变成教育强国,“任重道远,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刘志怀代表认为,从职业教育着手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共同努力。学校首先应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影响带动学生认识上的转变。在公共课、专业课和校园文化中应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就社会层面而言,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消除对技术和劳动的歧视,同时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从制度层面来保护工匠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课如何能得到更多学生喜爱?徐川代表认为衡量一堂课或者思政工作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以学生为立场,而不是看老师在课堂上用了多少方式,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消化了多少、吸收了多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像为学生精心烹制一顿大餐,要知道学生爱好什么,自己厨房具备什么,大餐如何送给学生。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应该从学生的立场、老师的角度和传输的过程来充实提升效果。

乡村教师短缺一直是制约着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短板”。黄俊琼代表说,近年来,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农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出台实施,让农村教学环境得到改善,来到农村的老师也越来越多。以贵州为例,农村教师有不少优惠政策,如国培计划、教师周转房、乡村教师津贴补助等,相信今后乡村教师队伍会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