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什么情况下可能被剥夺监护权

时间:2019-01-13 17:00:00 来源:法律爱好者
收藏
0条回复

在一般情况下,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一般多为亲生父母,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具有教育,抚养被监护人的义务,并且监护权是在未成年人出生时就获得的。

但是,法定的监护权却不是终身制的,如果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实施了一些特定的行为,就很有可能会被剥夺监护权,那么,什么情况下法院可以剥夺法定的监护权?我国法律对监护权有什么规定?

关于监护权是否终身的法律规定

在我国的《民法通则》中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此条规定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其获得监护的资格是始于其成为未成年人父母之时。

那么,既然法定监护权是法律赋予的,按照权利得丧变更的逻辑,法定监护权也应当是可以中止或丧失的,否则,法定监护权就会被认为是父母的专属性权利,终身不能中止,也不能剥夺,父母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也就成了纯粹的私人事务。

在现实的情况中,现代民事监护制度强调未成年人监护义务重于权利、监护是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强调法定监护权不是专属性和终身性的,而是可以被中止和剥夺的。

如果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甚至于侵害未成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父母的法定监护权看做是终身的权利,明显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不能有效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因此,法定监护权并不是终身制的,为了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发生了一些危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情况下,监护权可以剥夺。

什么情况下可以剥夺法定监护权?

以上提到了,在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情况下,可以剥夺其父母的监护权,具体分为以下其中行为:

行为一:性侵害、出卖、遗弃、虐待、暴力伤害未成年人,严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行为二:有其他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

行为三:将未成年人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的状态,导致未成年人面临死亡或者严重伤害危险,经教育不改的。

行为四: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经公安机关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部门三次以上批评教育拒不改正,严重影响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和学习的。

行为五:拒不履行监护职责长达六个月以上,导致未成年人流离失所或者生活无着的。

行为六:有吸毒、赌博、长期酗酒等恶习无法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或者因服刑等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致使未成年人处于困境或者危险状态的。

行为七: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情节恶劣的。

因此,对于监护权来说,父母的法定监护权是从子女出生开始就获得的,但是如果在之后的生活中,如果父母做出了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或者是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法院可以强制剥夺未成年人父母的法定监护权。

如果在剥夺了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权利之后,无法为未成年人找到合适的监护人,可以将未成年人交由当地的儿童福利机构或者是民政部门,由他们担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生活中若其他人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您与他人发生纠纷,不妨来【好律师网】 请律师帮您采证或帮您解决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