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证罪的处理后果

时间:2019-02-21 17:00:00 来源:法律爱好者
收藏
0条回复

在有犯罪分子作案之后,或者出现一些纠纷报警之后,警方一般都会寻找目击证人,有时候证人的证词会是断案重要的依据和线索,由此可见证人的证词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有些人在做错事或者犯罪之后,由于害怕承担刑事责任,可能就会找到身边的人或者目的证人,以给予报酬或者关系好为缘由,让他们帮助自己做伪证,洗脱罪名,在警方追查和法庭审判的时候一般都会比较重视证人的证词,如果有证人做伪证,很容易便会影响整个案件的发展,因此,我国对于帮助他人作伪证也做出了处罚规定,那么,证人做假证被发现会怎么处罚呢?

证人做假证会怎么处罚?

证人做假证的后果需要按照不同的案件来区分法律后果,具体分为以下两种:

1.民事诉讼

在民事诉讼的案件中,如果证人作假证,可能会构成妨碍诉讼,法院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对其采取训诫、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在法院没有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对方当事人当然可以向法院提出,但最终由法院决定,且该决定你不能复议、上诉。

2.刑事诉讼

在刑事诉讼的案件中,如果证人作假证,会构成的伪证罪,构成伪证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哪些行为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在行为人涉嫌以下6个情形时,应以伪证罪立案追究刑事责任:

情形一:伪证行为足以使他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轻罪重判的。

情形二:伪证行为足以使犯罪分子逃避刑事处罚或者重罪轻判的。

情形三:伪证行为造成冤、假、错案的。

情形四: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经济犯罪分子销毁罪证或得制造伪证的。

情形五:出于伪证行为致使他人自杀或精神失常的。

情形六:伪证行为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伪证的行为,可能是由于鉴定人或者是记录人能力有限,翻译有问题,导致的证词不明确,有误导的,不会构成伪证罪,或者是有一些人因为道听途说,根据传闻做了假证的,这些行为都不属于故意做伪证,并不具备主观意识,不会构成伪证罪。

对于一些虽然做了伪证,但是情节轻微,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影响不大的,也不会构成伪证罪。

按照以上的规定,如果行为人在民事诉讼的案件中做了伪证,一般会判处拘留或者罚款,如果行为人在刑事诉讼的案件中做了伪证,还会面临三年以下甚至七年的刑罚。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生活中若其他人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您与他人发生纠纷,不妨来【好律师网】 请律师帮您采证或帮您解决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