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名誉权常见的行为有哪些?

时间:2019-05-23 17:00:00 来源:法律爱好者
收藏
0条回复

名誉权本身的纠纷不是非法的,但争议一般是由于争议发生在他人违反法律的情况下的。任何公民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散布与公众人物有关的谣言,都有可能损害公众人物的声誉。此时,被害人可以要求对方停止侵权,如果对方不听取意见,可以提起诉讼。

名誉权纠纷是否属于犯法行为?

名誉权纠纷本身并不违法,大多数名誉权纠纷属于侵权纠纷。根据法律规定,案件应当由侵权发生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包括侵权发生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

侵犯名誉权常见的行为

1、侮辱行为

侮辱是指以暴力、语言、文字、漫画等手段故意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以下列形式表达:(1)以口头语言或行动侮辱他人(非暴力)。(二)以暴力侮辱他人。(三)书面侮辱他人。

2、诽谤行为

诽谤是指故意或无意中传播虚假事实和减损他人名誉的行为。所谓“故意”,是指传播虚假事实的行为人明知传播的事实是虚构的、不存在的,但由于可以减损他人名誉而传播的行为。所谓“过错”,是指传播虚假事实的行为人不知道传播的事实是虚假的,而是因为能够达到攻击他人的目的,贬损他人的名誉,或者因好奇心而传播、传播的行为。如果行为人传播的事实不是虚假的,则这些事实的传播涉及隐私以损害其声誉,也可能因披露个人隐私和损害他人声誉而承担侵权责任。

诽谤的表现形式有:

(1)语言的诽谤。如果以口头语言传播捏造的事实,其他人的名誉将被玷污。

(2)诽谤文字和漫画。比如写文章或者画漫画,捏造事实,散布事实,损害别人的名誉。

3、新闻报道严重错误

虚假新闻报道是指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新闻报道严重不准确,损害他人名誉的,视为侵犯他人的名誉权。然而,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新闻报道中的一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普遍的虚假,但并不侵犯名誉权。只有在新闻报道严重失实、损害他人名誉的情况下,才被视为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4、评论严重不当

严重不当的评论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评论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如果评论严重不当,他人的名誉受到损害,则应视为侵犯名誉权。但是,基于言论自由的理念,批评评论是不恰当的。因此,如果评论仅仅是不恰当或不准确的,并且没有故意或过失侮辱他人的人格,则不能被认定为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任何纠纷案件都是由他人造成其权益受到损害的,但这些行为本身并不一定是违法的,名誉纠纷也不例外。而当这样的民事纠纷发生时,它不仅是通过起诉到法院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只要能够协商赔偿,就没有起诉的必要。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生活中若其他人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您与他人发生纠纷,不妨来【好律师网】 请律师帮您采证或帮您解决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