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预备的构成特征是什么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知道,犯罪开始前,一般称为犯罪预备阶段,但即使在这一阶段,也可能构成犯罪中止或犯罪未遂。这一阶段主要是犯罪行为人准备犯罪的阶段。那么犯罪预备的构成特征是什么
一、犯罪预备的构成特征是什么
1、刑事预备形式的客观特征。犯罪预备形式的客观特征包括两个方面:
(一)犯罪人已经开始实行预备犯罪,即为执行和完成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预备犯罪不同于意图的表达。犯罪意思表示是指以口头、书面或者其他方式简单地表达犯罪意思。两者的区别在于犯罪预备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特定的犯罪构成,我国刑法规定犯罪预备行为原则上应作为犯罪处理,而犯罪故意则意味着它不是一种行为,无论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还是客观表现来看,它不是为犯罪创造条件,也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犯罪意图不受惩罚。但是,应当注意的是,下列两种类似于犯罪意思表示的行为,不能视为犯罪意思表示,应当作为犯罪予以处罚:一种是在某些具体犯罪的构成中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如侮辱、诽谤、煽动分离、教唆言语行为,作为强奸、抢劫等威胁语言犯罪行为的手段。这些具体用语属于具体犯罪构成中的犯罪行为。使用这些语言不仅构成犯罪,而且不构成犯罪的准备,而是已经犯下的其他形式的犯罪。二是在个别犯罪中制定犯罪计划的书面语言,以及共同犯罪中与共同犯罪人串通、交换犯罪观念、审议犯罪计划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这些语言不属于犯罪意图表达的范围,但是为犯罪创造条件的犯罪预备行为足以构成犯罪,应当作为犯罪予以处罚。
(2)犯罪行为人尚未开始实施犯罪,即犯罪活动在具体犯罪发生之前停止。以上两个特点说明了刑事预备形式的可能时空范围,即从犯罪预备行为的开始到犯罪预备行为的开始。
2、犯罪准备形式的主观特征。刑事预备形式的主观特征还包括两个方面:
(1)犯罪行为人进行犯罪准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顺利实施和完成犯罪。由此可见,预备犯的主观方面既有进行刑事预备活动的意图,又有继续实施和完成犯罪的意图。然而,后者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只是间接反映在刑事准备活动中,而前者,即进行刑事准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成功地处理和完成犯罪,是筹备犯罪主观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刑事预备行为的发生、执行和完成都受此目的管辖。
(2)在行为尚未开始的情况下,中止犯罪是由于行为者的意愿以外的原因,即被迫而不是自愿地在行为开始前停止犯罪。这是刑事预备阶段中止与刑事预备阶段中止的关键区别。这种所谓的原因不是指的是足以阻止犯罪者开始实施和完成犯罪的因素。如果因素不足以阻止犯罪者继续犯罪,行为人也承认这一点(不包括犯罪者有误解并构成犯罪准备的情况),这应当被视为中止预备工作阶段。
二、犯罪预备行为的类型
依照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预备犯罪行为,是指为犯罪准备工具或者条件的行为。根据本规定,预备犯罪行为可分为两类:
1、为犯罪准备刑事文书的行为。所谓犯罪文书,是指罪犯进行犯罪活动所使用的一切设备和物品。刑事工具的准备工作包括制造犯罪工具、搜查犯罪工具和加工犯罪工具,使之适合犯罪的需要。
2、为犯罪创造条件的其他行为。为犯罪准备犯罪工具也是为犯罪创造条件的行为,但刑法将这种共同的行为模式单独明确地列出。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生活中若其他人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您与他人发生纠纷,不妨来【好律师网】 请律师帮您采证或帮您解决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