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按钮

法律知识

对于犯罪中止应该如何处理

时间: 2019-06-25 17:00:00 来源:法律爱好者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行为人被确定为中止犯罪,则有必要区分是否造成损害的后果,以及行为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待遇不同。其中,没有造成损害的,免予处罚。但是,造成损害的,也应当减轻处罚。

一、对于犯罪中止应该如何处理

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中止犯罪是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后果的发生。制止犯罪的惩罚原则是相对特殊的,首先,"应当"是宽容的,而不是"可"作为准备的罪行受到惩罚,其次,注意制止犯罪的惩罚也不同于预备犯罪,而未遂的犯罪应与已完成的犯罪相比较。第三,对中止犯罪的处罚的关键取决于是否造成损害的结果。造成损害的,减轻处罚,不造成损害的,免除处罚。

中止犯罪有两种结果:没有损害或损害。我国刑法对这两种结果分别规定了处罚原则,即没有损害的,可以免予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换句话说,无论是否造成损害,都不是中止的基本要素,而是中止处罚的量刑因素。

二、犯罪中止认定要注意什么

1、准备犯罪,然后放弃和实施的,应视为中止犯罪。例如,贾某准备下毒杀死自己的丈夫,因为害怕而不敢下毒,后来放弃了杀人的想法,扔掉了毒。由于自动放弃犯罪尚未开始,因此属于中止筹备进程。

2、撤销犯罪不是中止犯罪。在犯罪准备和无法继续的情况下,由于局势发生了变化,并已根据自己的倡议撤回,但并没有放弃其犯罪意图,所以它并没有中止。例如,加乙烯集团打算在白天“踏入”银行,晚上开始行动。他们发现银行里有许多人加班而不能加班,于是他们撤退,打算再偷一天。这属于撤销犯罪,不是中止犯罪。因为行为人遇到的原因不是意志,而是没有放弃犯罪的意图。它应该被认为是犯罪准备。例如,法律考试中的问题:A携带匕首在回家的路上杀死B,因胃痛而无法忍受,属于犯罪撤退,成立预备犯。

3、即使犯罪不能客观完成,如果认为可以完成犯罪,自动停止也是自动中止。例如,A用过过期的杀虫剂(本人不知过期失效),把它们放进一杯B中,打算杀死B。改变主意,把水倒出杯子,然后再喝。虽然杀虫剂已经失效,但客观上不可能完成犯罪(杀害B某),但A不知道如果他放弃犯罪,在他认为他可以完成犯罪的情况下,他可以确立犯罪中止。

4、在目标上可以完成犯罪,但演员认为除了意愿外,有其他原因,不能完成犯罪,并撤离,属于刑事取缔,不成立犯罪中止。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生活中若其他人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您与他人发生纠纷,不妨来【好律师网】 请律师帮您采证或帮您解决纠纷。

刑事案件

相关文章推荐

评论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分享到:
新浪微博 人人网 QQ空间 腾讯微博
返回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