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庭暴力,我们一直在呼吁要零容忍,为什么要零容忍?

时间:2020-10-26 来源:法律投稿
收藏
0条回复



因为家庭暴力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表现。在施暴者的原生家庭中一定存在着父亲对母亲的暴力行为,或者原生家庭是破碎的家庭关系,施暴者缺少关爱。在施暴者成长时期,更多地目睹了家庭成员用暴力行为解决问题。由此,暴力的种子其实是很早就根植于其内心了。

由于夫妻关系或恋人关系是最接近于原生家庭的亲密关系。于是在亲密关系中,施暴者在面对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选择采取暴力行为进行解决。对于施暴者来说,他很清楚在施加暴力行为后,相对一方会因身体受伤而产生的离开的念头。所以施暴者会在施加暴力行为后,拼命表现,讨好受害人。直到他确认受害人暂时放下离开的念头。但这种讨好往往会被受害人错误地理解为施暴者有悔改之意,从而会动摇报警或离开施暴者的决心。

通常我们会把施加暴力行为后的一段时间称为蜜月期。在此阶段中,施暴人拼命表现,努力讨好。一旦在施暴人确认危机已经过去,双方的关系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施暴人停止讨好。这个阶段我们称为平静期。在平静的过程中,双方会再次发生冲突。于是施暴人很自然地再次采取暴力行为来控制对方。但因为通过上一次的殴打,施暴人确认了一个事实,就是受害人即没有悔改自己的行为,也没有离开自己。所以,为了能更加牢牢地控制住受害人,暴力程度会升级。

对于受害人来说,一次次地挨打,渐渐会麻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施暴人会限制受害人对外交往的对象,包括娘家的亲戚。受害人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亲人为了避免引发双方的争吵,也尽量减少与受害人的来往。这时,受害人的外部支持力量就被瓦解。当再次受到殴打时,向外求助的渠道就没有了。对受害人的行为,施暴人会不停地否定、贬损、侮辱。让受害人产生无助感,内心渐渐默认自己可能确实是一无是处,总是犯错。自己被打,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这种无助感,会让受害人从心里依赖施暴人。认为只有施暴人会收留自己,其他人都会嫌弃自己。

所以,这就会出现我们通常看到很多经常被殴打的人既不报警,也不会主动提出要离开施暴人。这是有深刻的内在原因的。

所以,我们一再呼吁,对于家暴行为,一定要零容忍。一定不要寄希望于对方能有所改变。你所看到的改变都只是表面行为,在施暴人的内心深处,这是行为缺陷,需要介入专业力量进行矫治的。

声明:

1、以上内容来源于法律人士的投稿,目的在于分享更多法律信息;如内容涉及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利,请发送邮件至:kefu@haolvshi.com.cn ,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核实和处理。

2、本平台提供的相关信息仅供参考,您在使用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应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3、好律师网:律师在线咨询,人工智能法律,24小时专业自助律师服务平台。找律师写合同、打官司,律师24小时提供服务,请上好律师网www.haolvshi.com.cn

相关文章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相关知识推荐

评论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返回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