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力的定义是什么?不可抗力因素包括哪些?

时间:2020-06-08 来源:法律投稿
收藏
0条回复

当我们在签署买卖合同时,合同中都是会有“不可抗力”等字样的,我们对于其基本上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并没有深入仔细的了解。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合同的正常履行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履约过程中的不可抗力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法律上对于一般由于不可抗力而无法履行合同的,按照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不可抗力450.jpg

一、不可抗力的定义是什么?


不可抗力的意思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的来源既有自然现象,比如地震、台风,也包括社会现象,比如军事行动。作为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强制力,具有客观上的偶然性和不可避免性,主观上的不可预见性以及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因不可抗力而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是不负刑事责任的。在民法上,因不可抗力而未能履行合同或引起财物毁损的,也是不负赔偿责任的。


二、不可抗力因素包括哪些?


不可抗力因素,具体包括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洪水、冰雹;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三方面。


不可抗力因素包括什么:


1、不可预见性;


当事人对于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无法预见,如果能预见,则不构成不可抗力,比如某船运输一批货物从一海港到另一海港,船长出海前未听广播天气预报即开船,结果遇上风暴使货物受损。


2、不可避免性;


即使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灾害,如果造成的后果是可以避免的,那么也不构成不可抗力,只有无法采取任何措施加以避免,才是不可抗力。比如船在海上遇到风暴,附近就有避风港但不进去致使货物受损也需承担责任。


3、不可克服性。


当事人对该事件的后果无法加以克服,即毫无办法加以阻止,这是不可抗力,政府或社会行为,比如政策的变化、国家出现政权的交替等。


不可抗力因素有哪些

不可抗力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洪水、冰雹;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三方面。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有以下例外: (1)金钱债务的迟延责任不得因不可抗力而免除。 (2)迟延履行期间发生的不可抗力不具有免责效力。

商务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指的是非合同签订双方主观意愿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合同失效、违约,无法继续履行。

1、战争,这是不可抗力的主要条款。

2、不可预测的自然因素,如洪水、地震等。

3、政府或社会行为,譬如政策的变化、国家出现政权的交替等。


合同未约定明确“除不可抗力因素外”的事项,是否有效?


不可抗力是法定的,即使没有约定,依然有效。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等法律的定义,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它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种,自然现象诸如地震、台风、洪水、海啸,社会现象如战争、海盗、罢工、政府行为等。《民法通则》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合同法》第11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不可抗力是关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一种免责抗辩权,通俗地说,就是一种当事人主张免除责任的法定理由。


不可抗力因素下的合同如何履行

作为免责事由的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成立生效后因不可抗力因素介入,债务人未能履行合同,由债务人承担违约或继续履行等责任与法律公平正义理念不符,因此免除债务人的责任,由合同当事人共同承担责任的法定事由。

民商事合同背景下,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导致合同一方暂时或永久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是否符合不可抗力免责的构成要件,肺炎疫情能否被认定为不可抗力,具体情况应当如何处理?

一、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条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

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二、法条解析
合同履行中的不可抗力要求合同当事人已经就权利义务达成一致,合同已经成立生效且未履行完毕。

合同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的前提是合同责任已经确定,基于特定的考量而免除责任人的责任。若合同尚未成立生效或已经履行完毕,合同权利义务责任不存在,也就无法继续考察不可抗力造成的影响,此种情况下不能适用不可抗力免责制度。

(二)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因不可抗力因素介入,债务人不能如约履行合同义务,给合同当事人造成了损失。

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是指合同签订后发生的人力不能抗拒,与双方当事人中任何一方的意志无关,是当事人所无法预见、无法避免、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理论上不可抗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不可抗力事故,如水灾、地震等;二是社会原因造成的不可抗力事故,如战争状态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可抗力的认定既包括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又包括人的客观防止能力,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可抗力的具体认定包括主观上不能预见、不可抗力与不能履行合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客观上不能避免不能克服三个方面。主观上不能预见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知道肺炎疫情正在发生,也无法知道肺炎疫情将要发生;不可抗力与不能履行合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指由于疫情导致合同一方不能如约履行合同,譬如受疫情影响工厂开工时间推迟导致产能不足无法交货;客观上无法避免、无法克服是指合同一方无法阻止疫情带来的负面后果,且该负面后果无法克服。
三、宗旨分析

因不可抗力不履行合同免除债务人义务这项法定免责事由来源于,由于不可抗力的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时,债权人与债务人均会遭受一定的损失,而造成这种损失的原因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债权人与债务人均没有过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民事责任,无疑是将这种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全部由主观上没有任何过错的债务人一方来承担,而债权人则未因此受到任何损失,悖于民法总则规定的公平原则精神。规定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时免除债务人的责任,意味着由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共同分担了责任,符合公平原则。

四、不可抗力产生三种法律后果
不可抗力产生三种法律后果:免除全部责任、免除部分责任、延期履行。

免除全部责任,包括免除继续履行的责任和全部免除承担违约责任;免除部分责任,包括免除部分履行责任和免除部分违约责任;延期履行,即债务人仍然要全部履行,但可以推迟履行的期限,具体期限由当事人协商确定,是否承担违约责任视履行情况决定。

在具体的合同关系中,不可抗力对合同履行造成何种影响决定着合同的命运以及债务人应承担何种民事责任。若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已经完全履行不能,合同目的已无法实现,根据《合同法》第九十三条、第九十四条第一项,当事人可以通过合意或法定方式解除合同,全部免除债务人履行合同的义务并且全部免除债务人违约责任承担,按照《合同法》第一百零五条终止合同履行。若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部分无法履行,另一部分尚有履行的可能,当事人可以通过解除部分合同内容或变更合同内容的方式,免除债务人部分履行义务和违约责任,免除部分终止履行,其他部分按照合同履行。若不可抗力仅仅暂时阻碍合同履行,待不可抗力消除后债务人仍有能力履行的,合同当事人可以通过变更合同内容的方式,推迟履行期限,但并不免除债务人继续履行的责任,也不免除债务人违约产生的责任。


以上是关于“不可抗力的定义是什么?不可抗力因素包括哪些?”的相关信息,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请关注好律师网损害赔偿法律专题栏目。


声明:

1、以上内容来源于法律人士的投稿,目的在于分享更多法律信息;如内容涉及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利,请发送邮件至:kefu@haolvshi.com.cn ,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核实和处理。

2、本平台提供的相关信息仅供参考,您在使用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应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3、好律师网:律师在线咨询,人工智能法律,24小时专业自助律师服务平台。找律师写合同、打官司,律师24小时提供服务,请上好律师网www.haolvshi.com.cn

相关文章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相关知识推荐

评论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返回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