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交通肇事行为将构成交通肇事罪?

时间:2020-10-16 来源:法律投稿
收藏
0条回复


司法解释关于交通肇事罪成立条件的规定,交通肇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的;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从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看出,即使行为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存在条件关系,也可能因为责任程度的不同而不能将该结果归属于行为人的违章行为。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酒后、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的;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而驾驶的;明知是无牌证或者是已报废的机动车而驾驶的;严重超载驾驶的;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以上这些情形,均以交通肇事罪定罪。
“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了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刑法理论有的观点认为:应当以不救助被害人为核心,理解和认定“”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即只要交通肇事后存在需要救助的被害人,行为人不救助的就属于逃逸。存在逃逸情形可判到七年。
”逃逸“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不救助被害人。发生交通事故后,如果行为人仍在原地,但不救助伤者的,应认定为逃逸;如果行为人让自己的家属、朋友救助伤者,自己离开现场的,或者是事故发生后没有需要救助的被害人而逃走的,不应认定为逃逸。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因不救助而导致被害人死亡,并以逃逸前的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但不能将逃逸的动机限定为逃避法律追究。行为人不救助被害人导致被害人死亡的行为,可能同时触犯遗弃罪、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对此,应按照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论处。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如果前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则应数罪并罚。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了隐匿罪迹,将被害人沉入河流中,导致被害人溺死的,后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前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则应数罪并罚。
如果交通肇事后逃逸,又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能否成立自首呢?
行为人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符合自首条件的,应当认定为自首。交通肇事后逃逸,后来又投案自首的,适用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法定刑,并认定具有自首情节。

声明:

1、以上内容来源于法律人士的投稿,目的在于分享更多法律信息;如内容涉及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利,请发送邮件至:kefu@haolvshi.com.cn ,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核实和处理。

2、本平台提供的相关信息仅供参考,您在使用时应自行判断其正确、可靠、完整、有效和及时性;您应自行承担因使用前述资料信息而产生的风险及责任。

3、好律师网:律师在线咨询,人工智能法律,24小时专业自助律师服务平台。找律师写合同、打官司,律师24小时提供服务,请上好律师网www.haolvshi.com.cn

相关文章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相关知识推荐

评论

还没人评论,赶快抢沙发吧!

返回

登录